凤庆茶山里八十载的初心依旧

2023-12-23 冲泡方法

  如果说有一种茶能将国学中“厚德”“精工”“恬静”茶道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我想非滇红莫属。

  在距凤庆县城3.8公里的东山沙子坝中,就有这样三代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茶科院基地,用辛勤汗水滋养每一片滇红茶嫩芽,传承世界非遗“滇红茶制作技艺”,八十多载初心依旧。

  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彭春道一辈子奋战在茶叶科技战线上,是滇红集团茶科院的奠基人之一。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凤庆的茶叶事业,为凤庆茶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近四十年的从业生涯中,他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誉,收获了很多荣誉。笔者采访是在他家里面进行的,采访过程中他家里的奖章、奖状摆满了整个沙发,特别是胸前熠熠生辉的“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彰显着老人光辉璀璨的职业生涯。1978年刚毕业的彭春道,作为七十年代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高材生。是各科研机构乃至各高校积极争取的人才。

  1977年6月,云南省凤庆茶厂党委书记张文侯同志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回厂后,及时传达了学习大庆油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经验,成立了以张文侯为组长的“工业学大庆试点工作组”。借鉴六十年代中期搞亦工亦农的经验,决定以本厂东山副业场为基点,与邻近的沙子坝生产队结合,依托东山副业场茶园为基础,建立一个茶叶科研的厂办基地,作为种植和初制试验指导全县茶叶生产。云南省凤庆茶厂副业场的茶园和土地,大部分是“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先生创建顺宁实验茶厂时,于1941年在东山双赢盘购置的荒芜茶园和荒地(田)117.45亩,作为茶叶种植实验地。解放后,成为云南省凤庆茶厂的副业基地和副业茶园。1977年7月云南省凤庆茶厂茶叶试验站正式成立。彭春道毕业那年,恰逢凤庆茶厂茶叶试验站成立不久,当时的试验站虽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但作为全县茶产业的科研部门,研发技术人才异常匮乏,得知这一消息,他婉言谢绝了省内、外各科研机构及高校向他投来的橄榄枝,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凤庆,挑起组织交付的重担,担任起茶科所所长一职。

  这期间,他主持参与凤庆第一批茶树品种培育,对茶树品种的环境适应性进行科学研究与分析,选育出适宜当地环境、土壤、气候的优良品质并进行推广及示范,凤庆茶科院培育和优选的“清水三号、凤庆九号”等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对茶树品种的改良及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通过整理66份种质资料,他见证了凤庆茶厂茶叶试验站在1984年12月更名为云南省凤庆茶厂叶科学技术研究所,又于1996年随企业改制更名为滇红集团茶叶科学研究所,2010年升格为滇红集团茶叶科学研究院。在和他一样的老一辈茶科院专家们一起努力下,通过40多年的发展,茶科院的茶树种质资源圃在茶树品种选育、濒危茶树品种保护、产品研制、优良品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斐然成绩,为当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彭春道也从一个茶叶科技工作人员成长为业内知名的茶叶专家,2009 年4月被他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至高的褒奖是对他一生勤勤恳恳的肯定,更是对滇红茶叶事业的鼓励。彭春道用自己三十九年的努力,为滇红增红,为茶产业输送了诸多科技成果。望着眼前的老人,我们正真看到滇红的未来。

  采访的时间在老人的回忆中匆匆逝去,采访也接近尾声当我们讲到滇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他特别激动:“干了一辈子,滇红茶就像是我的孩子,这个荣誉是几代滇红茶人一起努力的结果,是所有凤庆人的骄傲和自豪。”

  说到滇红茶,经典58就必须提,作为聚集“大众消费” “高端名优茶”“色香味形俱全”为一体滇红经典58,开创了滇红茶发展的新纪元。

  说到“经典58”,有一个人必须得说,现任滇红集团茶科院副院长、高级制茶师、经典58首席制茶的李琴。她用一份对茶的热爱,一份把茶做好的责任,诠释了滇红茶业人的茶德精神。

  李琴1991年进入滇红集团茶科院工作,开始了制茶生涯。参加工作伊始,她肯吃苦、勤奋好学,较快地掌握了传统滇红茶制茶技艺,慢慢的变成为了技术骨干。三十多年,她一直在茶叶科学研究院科研、生产一线辛勤耕耘,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用三十多年沉淀出茶叶的经典。

  她有着埋头潜心的笃定,有着创新开拓的决心。从技术的创新突破,到每个环节的了然于胸,多年来,李琴不间断地从事茶树良种选育、繁育和栽培、名优茶研发、高端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长期茶叶生产加工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奠定了茶叶研究与开发的坚实基础。继承和掌握了“滇红茶传统制作技艺”这一核心技术,多次带领团队完成了名优茶初制生产关键技术攻关。

  2006年,她参与研发生产的“凤”牌“经典58”名优红茶新产品获“临沧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产品突破了传统滇红茶品质风格,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2007年滇红集团茶科院开始研制“中国红”,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茶科院的所有研发人员共同攻坚克难,终于在2007年底成功上市,李琴参加了试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国红”的上市,实现了滇红集团高端红茶零的突破,“中国红”属滇红工夫红茶之珍品;参与实施茶园测土配方施肥实验,该技术成果获“2007—2008年度临沧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4年参与研发设计滇红茶智能发酵系统,统一和规范滇红茶制作流程与工艺,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2015年参与引进清洁化智能干燥系统,开展名优茶干燥试验,提升了干燥提香技术。

  从种植资源圃到制茶一线,从茶园到茶杯,李琴用她对茶叶的初心,坚持守正创新,为广大购买的人呈上健康的消费饮品。

  “巾帼不让须眉”,在李琴的身上就是最好的诠释。青丝化白雪的追寻者,情铸茶叶恋的滇红人。因为她、他、他的坚定,因为她、他、他的热爱,因为她、他、他的责任,滇红茶才能八十多年永远香甜,红浓明亮的滇红茶汤才能像河流一样源远流长。

  作为“世界茶叶种质基因库”最年轻的守护者之一。现年31岁张仙美在年龄上已经不是青葱少女了。身为滇红茶科院种质资源管理员,她有着茶叶科研人员坚韧,坚持和坚守的优良品德,因为工作需要,她长年累月扑在工作岗位上,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记者遇见她的时候,她正在茶树种质资源圃中一点一点悉心地为茶树浇水、施肥。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让她的眼神清澈明亮。

  “我们茶科院发展至今,五个茶树种质资源圃相继建成,面积由4亩扩大到31亩,保存种质材料(品种)从63份(个)扩大到1000多份(个)。资源材料收集从国内扩大到国外,为研究茶树种质、扩繁良种、开发茶叶新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世界茶叶种质基因库’。”说起茶叶,看上去有点腼腆的她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起来。“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市场,目前我们还在研发更符合年轻人口感的高甜滇红茶,赋予传统茶叶技术“多样化”的魅力,将滇红茶发扬光大!”

  八十多载峥嵘岁月,初心依旧,八十多载默默坚守,方得始终。滇红茶申报世界非遗成功,不仅仅因为它产自那片有着3200年古茶树的广袤土地,还是无数个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拳拳匠心,更是一代代茶人的守正创新,使滇红茶成为云南的金字招牌,中国的名片,世界的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