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跻身“武夷岩茶”形象代表的背后

  “大红袍”不仅仅只是品质优异、产品品种类型多样、口感丰富的中国名茶,更是一个代表了整个“武夷岩茶”形象驰名中外的商业品牌。武夷岩茶品种众多,各有千秋。为何只有“大红袍”可成为“武夷岩茶”的形象代表呢?

  2006年“大红袍之父”陈德华在《论中国茶王—武夷山大红袍》一文中系统地收集了关于大红袍的相关传说,包括“状元报恩说”、“官员解袍说”、“猴子采茶说”、“神仙栽种说”“寺僧治病说”、“皇帝御赐说”、“皇后治病说”(太子救母说)等七种说法。2007年,杨江帆在《茶语三千话嘉木—中国名优茶文化掌故》一书中也记载了五个大红袍茶文化故事包括“仙人赠送说”、“神鸟衔来说”、“老汉介绍说”、“茶仙所赐说”、“猴穿红衣说”。现广为流传的有两种版本,一曰“状元报恩说”,二曰“皇帝御赐说”,该传说更将“大红袍”与皇室挂钩,成为皇室年年钦定的贡茶,将“大红袍”的身份、地位以及影响力提升到其他品种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九龙窠大红袍母树旁的半崖上刻着赫赫醒目的“大红袍”三字,据史料记载,这是 1945年时任崇安县长的吴石仙所写,后请石匠黄华友题刻。武夷山有众多名人与茶相关的摩崖石刻,但“大红袍”是唯一有题名并被记载下来的摩崖石刻。

  大红袍历来以神秘、高贵著称,它的众多传说生动有趣并带有传奇和神话色彩,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大红袍的文化内涵,这些能让我们消费者感受到其品牌的优越感,极大的提升了大红袍品牌在消费的人心目中的价值。

  据《武夷山志》及武夷山一些茶叶大家族的族谱等史料记载,大红袍自有史料明确记载以来至民国之前一直是皇室御用的贡茶。有清史记载,大红袍年贡八两,乾隆皇帝称赞其为最好的贡茶。在林治《画说大红袍》一书中还记载到1932年,蒋鼎文将军极爱喝大红袍,为此专门在母树大红袍附近盖了一所房子并派兵看管。

  建国后,母树大红袍的采制及保管仍严格保密。大红袍茶叶制好后要先由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州军区司令员的叶飞亲自品鉴,认定符合标准要求后才密封起来,派专人到北京送给毛主席。1972 年中美建交,主席将四两母树大红袍作为国礼赠给尼克松总统,缓和了两国关系。母树大红袍作为“外交官”走上了国际大舞台。

  大红袍自清代以来,一直都是默认的“贡茶”,质优价更高,他者望尘莫及。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记载,当年的大红袍每市斤64银元,折合大米4000斤,堪比黄金贵。1995年,福建银芝集团董事长吴文南以每公斤3万元价格向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购买了1公斤纯种大红袍,转销国内外。2003年6月18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武夷山市支公司与武夷山市政府签订合同,以产品责任保险的方式承保武夷山岩茶之王“大红袍”母树1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名茶责任保险中最大的保额。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对母树大红袍的研究、繁育、推广工作一直在火热进行。1962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繁育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1964年,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等人到武夷山剪取九龙窠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扦插繁育。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旅游路线的开发,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大红袍”的知名度,更丰富了“大红袍”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这也是武夷山唯一一条以“茶树”为主体的旅游路线。

  “大红袍”产量少,且发展时间短,其自身不凡的实力,正是“大红袍”能够从众多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茶中翘楚的关键所在!

  “大红袍”的知名度和声望已然达到一个水涨船高、势不可挡的境地。上世纪90年代,正值武夷山茶产业求发展的尴尬境地,如何明智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知名度高、文化深厚、社会价值高的个例作为武夷岩茶茶品牌的代表极其关键!政府及市民在多次的策划调研中发现,武夷山大红袍最具影响力,初步预想将其作代表。随后,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这更加坚定了政府将“大红袍”作为商业品牌的决定。

  为整合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牌形象,2006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便借势顺水推舟,将“大红袍”作为武夷岩茶的形象代表进行整体包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