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之国尼泊尔神比人多吃不上饭也要修寺庙结合地图了解下

2024-03-26 韦德网址下载

  前几年,这个南亚小国,一跃超过了丹麦、冰岛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一时之间,各大旅行社都开通了尼泊尔专线,反正噱头足,还离得近,有钱不赚白不赚。

  而旅客们在乎的,则是尼泊尔的超低物价,以及绝对新鲜的异国风光。两三万块钱在海南溜达一圈还得精打细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若是去尼泊尔这种南亚小国,回来之后估计还能省点。

  于是乎,全球旅游业的最大“金主”浩浩荡荡地走出国门,从中国飞往尼泊尔的航班频次,相较之前都频繁了不少。

  然而,这笔“泼天富贵”尼泊尔并没有完全接住。不少游客回国之后,都向亲朋好友抱怨自己被营销号骗了,尼泊尔就没有他们说得那样好!

  70%的国民每天的生活费还不到两美元,民众失业率常年在40%上下,超过一半的人没有稳定职业,大部分民众的物质生活始终处于相当贫瘠的状态。

  游客们手拿智能手机,衣物也都是近几年最时兴的款式。而他们踏在石子与沙砾混合铺就的道路上时,甚至很难想象,这里与其他几个国家一样生活在21世纪。

  当然不是,人家手中不仅仅握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份资源每年都能帮它吸引十数万徒步登山爱好者,那就是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中国与尼泊尔之间,两国各有一条登山线路,但是考虑到攀登成本以及攀登难度来说,尼泊尔境内的这一条显然更受徒步爱好者的喜爱。

  世界最高峰在两国都有好听的昵称,我们喜欢唤他珠穆朗玛,萨迦玛塔是他的另一个名字。

  据说如果在中国出发,攀登珠峰可能要消耗40多万人民币,然而从尼泊尔前往萨迦玛塔,10万之内基本上就能打住。登同一座山,为何消耗的资金如此悬殊呢?

  北部小镇卢卡拉,是尼泊尔境内距离珠峰最近的人类聚集地,因为这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每年都有数十万旅客来到卢卡拉开启自己的朝圣之路。

  这样一个可以用人流“络绎不绝”来形容的小镇,居然没有一条对外的柏油马路。

  与中国人全然不同,他们脑海中绝对没“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概念,当地百姓似乎并不执着于与外界沟通,对于发展也没什么野心。

  来珠峰朝圣的旅客显然不会在卢卡拉身上过多地浪费精力,他们选择直接坐飞机,这便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第一道难关。

  丹增·希拉里机场跑道只有527米,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就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

  大型飞机根本没办法在此处降落,所以旅行者只能排着队,等待能够乘坐20人的小型喷气式飞机在山川之间往返。

  卢卡拉与珠峰大本营之间同样没有公路,攀登者们要从2800米海拔的小镇,徒步一个星期来到海拔5364米的南坡大本营。

  宝贵的旅游资源就那样明晃晃地侧卧在尼泊尔身边,它想过利用,却好像从来就没想过要开发它。

  从喜马拉雅山脉向南推,印度洋暖流为中部河谷地区带来了四季如春的好风光,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为它抵挡住了绝大部分来自北方的寒流。

  尼泊尔有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和首都加德满都,就坐落在最大的河谷加德满都河谷西侧。

  当你俯瞰加德满都,就会发现在一连串的密集建筑群里,星星点点地分布着一些装潢秀丽与周边格格不入的建筑物,那些都是寺庙。

  一个人口不到300万的城市,寺庙的数量却高达2700处,某些国家的学校分布可能都达不到这种密度。

  在城市中心地带还有一座分外显眼的佛塔,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圆形佛塔,博达哈大佛塔,这里最不缺的就是香火与信众。

  沿着加德满都河谷向东走,大约14公里的地方坐落着尼泊尔的第三大城市巴德岗。

  作为曾经的旧都,巴德岗拥有着不逊色于加德满都的寺庙建筑物密度,林立的砖石佛塔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这座城市似乎就为了朝圣而生。

  这里雨量丰富,土地肥沃,却没有邻居印度那样恼人的炎炎夏日,这里是尼泊尔的“粮仓”,到处都是错落有致的麦田。

  南部平原地区曾经也被茂密的丛林所掩盖,只可惜由于人类的无情破坏,大部分森林已经消失殆尽,名为“河谷之心”的奇特旺国家公园成为仅存的硕果。

  尼泊尔的国土面积只有14.7万平方公里,比咱们辽宁省还要小上一些,却拥有两个国家公园和一个游船胜地。

  手握如此丰厚的自然资源,为什么物质条件仍旧如此贫瘠呢?普通民众连吃穿都成问题,为什么尼泊尔依旧是“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之一呢?

  行走在加德满都,你是看不到高楼大厦的,窄小的街道与低矮的楼房,城市规划杂乱无章,道路状况甚至比不上中国的小县城。

  杜巴广场绝对算是加德满都一景,想要体会这里的宗教文化,这里是最好的去处。

  十六世纪铸造的砖石佛塔,十九世纪留下的金身香炉……一个小小的广场囊括了五十座以上的寺庙建筑和宫殿。很难想象,加德满都城市群四层以上的建筑都很少,佛塔却修得比建筑物还要高。

  佛教文化没有入侵民众的生活,佛教文化就是他们的生活。即使是最坚定的无神论者,行走在杜巴广场上都会感觉有些恍惚。

  当你走进寺庙的那一刻,压制在身上的那种繁荣标签似乎全都被揭了下去,神的面前众生平等,所谓的社会阶级仅仅是庸人自扰罢了。

  吃的东西可以无所谓好不好,珍馐美味不过是过眼的云烟,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是一种历练;茶的品质也无所谓香不香,粗粒也好,甘醇也好,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修行的一部分。

  你很难在拥挤的街道上看见满目愁苦的尼泊尔人,即使他可能刚刚被裁员,他也可以走进一个城区的寺庙,向神明叙述自己糟糕的一天,然后再满面笑容地走出神殿,准备好去迎接新的一天的朝阳。

  就像卢卡拉几十年都未曾修通的柏油马路一样,喜马拉雅是神的恩赐,那些游客也是被神招引而来的信众,而他们仅仅是神忠实的奴仆,他们不需要,也没有权利去改善外物。

  有些人说信仰毁了尼泊尔,信仰或许没有带给这一个国家富足,但是却带给了这里的人民幸福。

  向上攀登是幸福,安居乐业是幸福,就连辛苦修行肉体上经历磨难也是一种幸福。

  “众神之国”的街道上从来都不缺苦行僧,他们身上所绘制的鲜艳条纹图案与千奇百怪的衣着,就是他们最好的身份证。一般来说,湿婆派与毗湿奴派是苦行僧中的“主流文化”。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100个人里就有81个是印度教徒,11个是佛教徒,剩下的4个是。

  各种复杂且活跃的教派,使这里拥有着数之不尽的神明以及各种各样的传说,有些传承自佛教或印度教派,有些则是尼泊尔的特有神祇,比如库马里、马哈卡拉等等。

  印度教作为外来宗教随着侵略者的脚步来到这里,却在高山与河谷的感化下,养育出了更加温顺的内核。

  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这里的印度教派同样也有种姓划分,但是各种性之间的奴役与压迫却被人为的下意识淡化了。

  不过尼泊尔也依旧存在着众多宗教糟粕,比如印度教对于女性的压迫在这里依旧随处可见。

  《摩奴法典》中毫无根据地将女性控诉为邪恶本身,女性的选择权利被剥夺,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他们的嫁妆直接相关。

  在漫长的历史里,尼泊尔竟然允许一妻多夫的情况存在,别认为一妻多夫象征着女性地位的提升,这些被勒令嫁给一个家族的女性,根本就没有独立的人权,他是一个家族的保姆、是生育机器,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好在跟着社会的开化,那些强加在女性身上的苦难有所减轻,但想要在宗教的框架下实现男女平等,依旧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